青春三下乡 | 传实业精神,悟赤子丹心——我院“红心筑梦”小分队赴张謇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

发布者:陆永康发布时间:2024-08-15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暑假期间,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心筑梦”小分队在辅导员王翔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考察、红色研学、走访当地居民等方式在张謇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3日,同学们来到张謇博物馆,感受张謇先生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并弘扬民族企业家实业兴国的精神。张謇先生有一颗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第一人,他将“棉铁主义”作为“实业救国”的良方,是主张“实业救国”的先驱,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张謇认为“立国之本在于教育”,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创办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纪念馆前为文化广场,馆内有照壁、文化长廊、状元亭,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幢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两层大楼。大楼的建筑平面呈“H”形,外立面青砖白缝装饰,灰色平瓦盖顶,民国建筑风格。大楼内部装饰既有民族元素,又有欧式风格。讲解员介绍道,纪念馆内容主要分为出生成长、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社会事业、纪念研究五个部分,通过图片、实物、模型、塑像、场景以及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了张謇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社会事业的杰出贡献。

7月14日至7月17日,小队成员先后来到了张謇故居、张謇为了实业救国而创建的颐生酒厂以及张謇的故里小镇柳西半街,继续追寻先生的足迹。期间,队员们了解了酒厂的起源和发展,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实践精神。参观了酒厂的老车间,看到了传统的酿酒工艺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实业家的创业精神。

在柳西半街,讲解员介绍了张謇在家乡时的成长经历和他对家乡的贡献,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乡村少年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同学们坚定了自己向张謇先生学习实业精神的决心与志向。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了解了张謇先生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也体会到了张謇精神的内核,感受到他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未来,同学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张謇先生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将在新时代新中国,不断开拓创新,以实业精神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去追求更好的自己,谱写新时代的篇章。